来源:科技日报
【军中典型】
近日,大漠戈壁,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查淞带着团队正在进行电磁防护装置的外场试验。随着设备显示屏上的信号趋于稳定,欢呼声响彻戈壁滩。
“这次外场试验的成功,将把典型舰载电子信息设备的防护能力提升10倍以上。”看着试验结果,海军相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认可。
站在寒风凛冽的戈壁滩,查淞感慨万千:“部队需要什么就创新什么,无论什么样的难关,只要把拳头攥紧,坚持不懈走下去,一定能将其攻破。”
2010年,正在攻读**士学位的查淞在**刘培国教授指导下,结合所学专业和部队所需,向着电磁防护这一研究领域发起冲锋。
“锲而不舍,必有所得。12年来,刘培国教授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查淞说。
念念不忘,定有回响。半年前,查淞团队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某军舰舰载电子信息设备设计“金钟罩”。
该舰电子信息设备缺乏电磁防护装置,一旦强电磁信号“乘虚而入”,便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军舰上的电子设备是舰船**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核心,一旦被破坏,将直接影响军舰的作战能力,并威胁舰上官兵的生命安全。为了避免该情况发生,部队找到了查淞所在的电磁防护团队。
时间紧、任务重,但查淞还是毅然签下了“军令状”。“那就给他们的电子设备做一个‘金钟罩’,让它‘百毒不侵’。”查淞说。
项目方案讨论会上,团队成员各抒己见,根据以往经验提出方案,争论激烈。查淞建议,设计电磁防护装置时要对不同的电子设备“量体裁衣”,让“金钟罩”既具备防护能力,同时也不能影响设备正常工作**能。
由于军舰是“高价值”**,因此无法上舰进行效应测试和数据采集,成为他们需要攻克的**道难关。
没有实测数据,他们就到生产厂家和部队单位收集数据,并根据少量实测效应数据进行建模评估,从而得到装备实际防护能力。同时协调具有强电磁测试条件的单位,“模拟”威胁环境进行测试。经过上百次的仿真和试验,他们**终找到了**优的防护方案,并在不影响设备**能的前提下实现了自适应防护。
虽然技术层面已经突破,但如何将技术变成实际装备呢?
“下工厂自己做!”查淞心一横,带着团队一起从零开始,下到工厂,全流程学习加工工艺与制作过程。他们在工厂与工人同吃住20多天,将技术变成了成品,**是迈过了**后一道难关。
外场试验的日子到了。戈壁滩上,查淞与示波器、频谱仪、功率计等设备挤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方仓中,在电磁辐照环境下测试了近半个月。
**终,查淞团队的研究成功突破了自适应电磁防护的核心关键技术,原创了能量选择电磁防护理论,并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电磁防护装置。目前,“金钟罩”已经顺利通过海军某重大演习的检验。
“干我们这行,**幸福的事就是研究成果被应用,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回首12年的科研路,查淞深有感悟。
来源:广西武警
艳阳高照,气温回暖
正是练兵备战的好时节
这不,武警广西总队玉林支队
就抓住大好春光,锤炼特战**兵
一场居民楼“反劫持”瞬间拉开帷幕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一道走进
演练现场直击特战风采
“接上级通报,一名‘歹徒’
持**劫持一名‘人质’…”
正在营区激烈演练的官兵
突然接到上级的导调文书
未经调整他们火速出击
到达现场后指挥员迅速
结合现场态势展开部署
狙击组迅速占领制高点
将发现情况回传指挥员
“‘歹徒’藏身二楼拐角…”
“别靠近,不然我**了‘人质’”
对官兵行动有所察觉的“歹徒”
冲着他们叫嚣…情势逐渐危急
攻心组前出,对其攻心劝降
同时多个突击小组**抄合围
为确保“人质”**安全
指挥员决心采取正面谈话
隐蔽接近多点突入的战法
对其展开处置,方案确定
各组按照分工迅速行动
“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攻心组周旋之际,侦察组
突击组隐蔽接近“敌”所在方位
在其旁边房间组织了模拟演练
此时,一张大网正在逐渐收缩
危急关头侦察员用软管窥镜
对“歹徒“藏匿房间进行观察
摸清情况,而此时随着“歹徒”
情绪再度激动,现场的态势
又一次进入到焦灼的对抗
“3!2!1!,突击!”
为了保证“人质”的安全
在现场的指挥员果断下令
突击组在**震弹掩护下
闪电出**将“歹徒”“击毙”
紧随其后突入的两名
特战队员解救“人质”
常态化开展实战演练
就为砥砺磨砺实战**功
小编了解到,他们经常组织
官兵背靠背组织实战对抗演练
并针对不同任务领域不同环境
展开各种实兵实装实**演练
从而不断提高特战队伍
反恐作战能力